首頁 > 新聞中心 > 正文

我國(guó)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進展、問題及對策建議
2022-09-05 15:36:55   來(lái)源:生态文明實踐   評論:0 點擊:

     縱觀全球,當前固體廢物(以(yǐ)下簡稱“固廢”)的(de)産生總量仍呈增長趨勢。據統計,全球城市固廢産生總量将在(zài)2050年翻倍;特别是(shì)對于(yú)廣大(dà)發展中國(guó)家,由于(yú)仍面臨經濟發展的(de)巨大(dà)内在(zài)需求,城市固廢快速增長對生态環境保護、環境健康風險防範構成嚴峻挑戰。近些年來(lái),一(yī / yì /yí)些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區紛紛開展“零廢棄城市” “無廢城市”(Zero-waste City)探索。C40城市集團中已有23個(gè)城市共同簽署了(le/liǎo)《邁向零廢物宣言》;溫哥華、卡潘諾裏、舊金山、悉尼、奧克蘭等城市明确提出(chū)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藍圖;聯合國(guó)人(rén)類住區規劃署發布了(le/liǎo)“智慧減廢城市運動”;新加坡于(yú)2019年頒布邁向“零廢物”國(guó)家願景,将其作爲(wéi / wèi)建設可持續、資源高效利用、氣候适應力強的(de)國(guó)家的(de)關鍵戰略之(zhī)一(yī / yì /yí)。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已成爲(wéi / wèi)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和(hé / huò)固廢可持續管理的(de)必然選擇和(hé / huò)重要(yào / yāo)抓手。
     我國(guó)是(shì)世界上(shàng)固廢産生量最大(dà)的(de)國(guó)家,每年新增固廢100億噸左右,曆史堆存總量高達600億-700億噸,固廢管理面臨着嚴峻的(de)挑戰。近10年來(lái),我國(guó)開展了(le/liǎo)多種相關單項試點,如循環經濟示範城市、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(hé / huò)無害化處理試點、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(dì / de)、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等。2019年1月,國(guó)務院辦公廳印發《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工作方案》(以(yǐ)下簡稱《試點方案》),啓動“無廢城市”綜合性試點工作,我國(guó)成爲(wéi / wèi)全球第一(yī / yì /yí)個(gè)開展“無廢城市”創新實踐的(de)發展中國(guó)家;首批試點選擇“11+5”個(gè)城市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區先行先試,探索制度、技術、市場和(hé / huò)監管四大(dà)體系,希望到(dào)2020年底形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可複制、可推廣的(de)建設示範模式。當前,我國(guó)首批“無廢城市”試點工作已結束,亟待全面總結成功經驗,分析面臨的(de)問題、挑戰,探讨相關對策和(hé / huò)建議,爲(wéi / wèi)研究制定“十四五”及中長期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方案和(hé / huò)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深入推進改革進程提供支撐。

我國(guó)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總體進展及成效
      爲(wéi / wèi)貫徹落實《試點方案》要(yào / yāo)求,從2019年4月生态環境部篩選确定深圳市、包頭市、威海市等11個(gè)城市和(hé / huò)河北雄安新區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、中新天津生态城等5個(gè)特例地(dì / de)區(以(yǐ)下簡稱“11+5”)作爲(wéi / wèi)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,至2021年3月試點工作評估總結結束(圖1)。經過近2年的(de)探索實踐,首批試點建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,從制度體系、市場體系、監管體系建設到(dào)技術支撐,積累了(le/liǎo)初步經驗,爲(wéi / wèi)全國(guó)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深入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打下重要(yào / yāo)基礎。
     通過實地(dì / de)調研、文獻梳理和(hé / huò)專家咨詢訪談等,對首批試點建設成效經驗進行總結分析。總體而(ér)言,各試點基本完成了(le/liǎo)實施方案原定的(de)各項任務。截至2020年底,共安排固廢利用處置工程項目562項,其中已完成422項;安排制度、技術、市場、監管四大(dà)體系建設相關任務956項,其中已完成850項;還有246項任務正在(zài)推進。各試點重點圍繞一(yī / yì /yí)般工業固廢、農業固廢、生活垃圾、危險廢物等幾大(dà)類固廢,因地(dì / de)制宜、積極探索;通過創新生産、生活方式等,初步形成了(le/liǎo)一(yī / yì /yí)批具有良好示範作用的(de)改革舉措和(hé / huò)典型經驗模式(表1)。結合國(guó)際、國(guó)内熱點趨勢和(hé / huò)我國(guó)城市固廢管理的(de)共性難點問題,從中選擇歸納4個(gè)方面的(de)典型亮點模式作舉例介紹。
 

1.全過程管控系統推動塑料污染綜合治理

     當前,塑料垃圾問題,特别是(shì)海洋塑料污染問題受到(dào)國(guó)際、國(guó)内社會各界廣泛關注。由于(yú)塑料污染治理涉及經濟社會生産生活的(de)方方面面,降低塑料污染風險,需各部門聯動、多方配合,關鍵是(shì)要(yào / yāo)建立起綜合治理長效機制。以(yǐ)三亞市爲(wéi / wèi)典型代表,在(zài)市委、市政府的(de)總體部署下,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,成立“禁塑工作領導小組”,全方位系統協同推動禁塑、限塑、減塑工作。印發《三亞市全面禁止生産、銷售和(hé / huò)使用一(yī / yì /yí)次性不(bù)可降解塑料制品實施方案》及其配套政策文件,明确目标任務;以(yǐ)“無廢細胞工程”建設、文旅行業綠色消費爲(wéi / wèi)抓手推動塑料廢物源頭減量;強化陸海統籌,借力河湖長制,加強河道(dào)垃圾排查整治,編制《三亞市防治船舶污染環境管理辦法》等,減少入海垃圾;借助文旅産業傳播“無廢城市”理念,建立海洋環保宣傳教育基地(dì / de),提升公衆意識;并積極開展國(guó)際合作,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全球“淨塑”城市倡議,開展“淨塑”項目合作和(hé / huò)經驗分享,以(yǐ)提升國(guó)際影響力。
2.集中式園區建設統籌城市固廢處置,破解“鄰避效應”
     “鄰避效應”是(shì)城市固廢處理處置設施建設、運營中面臨的(de)共性難點問題。一(yī / yì /yí)些“無廢城市”試點通過探索建立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産業園、生态園等,開展集中式園區建設,統籌生活垃圾、一(yī / yì /yí)般工業固廢、危險廢物等綜合處理處置,便于(yú)将分散的(de)防範風險進行集中管理;同時(shí),輔以(yǐ)高标準的(de)處理設施建設,采取一(yī / yì /yí)系列先進技術、設計和(hé / huò)具體措施,将産業園配套設施和(hé / huò)居民生活融合,化“鄰避”爲(wéi / wèi)“鄰利”。該模式以(yǐ)徐州市、深圳市等爲(wéi / wèi)典型代表。徐州市通過建設集中式循環經濟産業園,将各類固廢在(zài)處理過程中的(de)物質和(hé / huò)能量構建循環和(hé / huò)共生關系,立足安全、集中、高效處置城市廢棄物的(de)功能區定位,圍繞已建成的(de)餐廚垃圾處理廠和(hé / huò)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,将新建的(de)危險廢物處理等污染較重的(de)設施布局在(zài)中心,新建的(de)大(dà)件及園林垃圾處理等污染較小的(de)設施在(zài)周邊;結合高壓走廊布設景觀綠化,外圍建設科研教育基地(dì / de),打造工業旅遊、生态景觀園區,從而(ér)提升了(le/liǎo)居民的(de)參與感和(hé / huò)獲得感,有效破解“鄰避效應”。
3.區域協同治理機制深化固廢協同處置,促進資源共享、提升風險防控水平
     目前,我國(guó)固廢處理處置産能整體不(bù)足,特定種類固廢處理處置能力存在(zài)結構性缺口。不(bù)少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的(de)固廢産生種類、總量與其處理處置能力不(bù)相符合,一(yī / yì /yí)些行政區的(de)某些類别固廢的(de)處理處置能力有富餘,某些類别又存在(zài)短缺。通過開展區域協同治理,有助于(yú)化解固廢綜合利用及無害化處理能力的(de)區域供需失衡和(hé / huò)結構性短闆問題,也(yě)有助于(yú)遏制固廢跨區域非法轉移、傾倒等環境污染事件。該模式以(yǐ)成渝地(dì / de)區雙城經濟圈和(hé / huò)深圳市爲(wéi / wèi)典型代表。成渝地(dì / de)區雙城經濟圈率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轉移“白名單”合作機制和(hé / huò)聯合執法機制,建立跨領域、跨部門、跨區域的(de)危險廢物高效管理體系,實現處置能力資源共享、就(jiù)近處理、風險可控;深圳市依托粵港澳大(dà)灣區規劃,構建建築廢棄物區域協同處置模式、醫療廢物“全覆蓋、全收集、全處理”模式,組織籌備深莞惠經濟圈(3+2)生态環保合作,推進各地(dì / de)發揮資源優勢,實現固廢處置能力互補。
4.智慧信息平台助推城市固廢精細化管理
     “無廢城市”涉及的(de)城市固廢數量大(dà)、種類多、流向與底數不(bù)清且監管無序,這(zhè)是(shì)當前各地(dì / de)城市固廢管理中面臨的(de)普遍難題。通過利用信息化、數字化技術,建立城市固廢智慧信息管理平台,對城市固廢全周期、智能化、閉環式統籌管理,可有效助推城市固廢精細化管理水平和(hé / huò)效率。該模式以(yǐ)徐州市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、深圳市等爲(wéi / wèi)典型代表。徐州市通過多維邏輯拓撲運算技術、數據挖掘、3S(遙感系統、全球定位系統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理信息系統)集成技術、物聯網、二維碼聯單等技術打造智慧信息管理平台,分别構建城市、産業、園區/企業層面的(de)各類固廢産生、收運、處置、貯存等各環節的(de)監測數據,實現固廢的(de)全生命周期智慧化跟蹤監管;同時(shí),可有效解決整個(gè)固廢鏈條上(shàng)下遊信息不(bù)對稱問題,實現産廢單位與用廢單位的(de)信息共享,優化資源配置,促進企業間交易撮合。

我國(guó)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面臨的(de)主要(yào / yāo)問題和(hé / huò)挑戰
     我國(guó)首批“無廢城市”試點建設取得了(le/liǎo)階段性成效,但也(yě)存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些現實問題。未來(lái)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深入系統推進我國(guó)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仍面臨着缺乏戰略規劃和(hé / huò)頂層設計、管理體制運行不(bù)暢、法律法規體系不(bù)健全、經濟激勵和(hé / huò)市場化機制不(bù)完善、技術創新不(bù)足等諸多挑戰。
1.系統性頂層設計不(bù)足
     歐盟、日本、新加坡等發達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區将“零廢棄”(zero-waste)、循環經濟作爲(wéi / wèi)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區戰略之(zhī)一(yī / yì /yí),從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區層面制定了(le/liǎo)中長期規劃,明确了(le/liǎo)未來(lái)10—30年的(de)戰略目标、實施路線圖和(hé / huò)具體行動計劃。例如:芬蘭發布《2018—2023年國(guó)家廢棄物方案:從回收向循環經濟邁進》,計劃到(dào)2030年,建築廢棄物實現70%的(de)再生利用、城市生活固廢回收率達55%、餐廚廢棄物減少50%,并将其作爲(wéi / wèi)該國(guó)2035年實現碳中和(hé / huò)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路徑;荷蘭在(zài)2016年制定“循環經濟2050藍圖”,提出(chū)到(dào)2030年主要(yào / yāo)原材料使用量減少一(yī / yì /yí)半、到(dào)2050年實現廢物100%循環的(de)分階段目标。我國(guó)國(guó)家層面尚未明确中長期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總體目标、時(shí)間表和(hé / huò)路線圖,對處于(yú)不(bù)同發展階段的(de)城市開展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缺乏分類指導,其與經濟社會轉型、碳達峰、碳中和(hé / huò)等約束性目标協同推進等方面的(de)戰略研究和(hé / huò)部署不(bù)足。
2.城市固廢管理與産業發展、循環經濟發展的(de)融合統籌不(bù)足
     發達國(guó)家普遍把減量化、資源化作爲(wéi / wèi)城市廢棄物管理的(de)優先層級,将發展循環經濟作爲(wéi / wèi)實現城市“零廢棄”的(de)主要(yào / yāo)路徑。從我國(guó)首批試點實踐來(lái)看,當前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更多關注各類固廢産生後的(de)處理處置,偏重固廢的(de)後端治理。雖然國(guó)家層面成立了(le/liǎo)由生态環境部牽頭的(de)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部際協調小組,但具體到(dào)“11+5”個(gè)地(dì / de)方試點工作的(de)組織管理層面,主要(yào / yāo)是(shì)由負責城市固廢監督管理工作的(de)各地(dì / de)生态環境、城管、執法等部門推動;受制于(yú)當前管理體制和(hé / huò)部門責任分工,首批試點建設實踐内容更側重環境監管、污染治理和(hé / huò)風險防範等,對固廢的(de)源頭減量化(避免産生或少産生)、資源化管理的(de)統籌能力不(bù)足。由于(yú)首批“無廢城市”試點周期僅1年多,加上(shàng)疫情影響等,成效總結中不(bù)少内容是(shì)對前期已開展的(de)國(guó)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試點、生活垃圾分類試點、建築垃圾治理試點、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(dì / de)建設試點、綠色工廠試點等單項試點工作的(de)材料收集和(hé / huò)整合,發改、工信、住建等其他(tā)部門對“無廢城市”試點工作的(de)實際參與度不(bù)高,試點建設與循環經濟、産業發展的(de)融合度仍有待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升。
3.固廢減量化和(hé / huò)資源化管理的(de)法律、法規和(hé / huò)标準體系建設短闆突出(chū),關鍵制度缺失
      歐盟、美國(guó)、加拿大(dà)、日本等發達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區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注重固廢分級管理的(de)法律、法規體系建設,構建了(le/liǎo)完善的(de)涵蓋廢棄物全生命周期的(de)法律法規和(hé / huò)标準體系。而(ér)我國(guó)固廢管理法律體系建設始于(yú)20世紀90年代,目前由《中華人(rén)民共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》(以(yǐ)下簡稱《固廢法》)、《中華人(rén)民共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循環經濟促進法》(以(yǐ)下簡稱《循環經濟促進法》)和(hé / huò)《中華人(rén)民共和(hé / huò)國(guó)清潔生産促進法》(以(yǐ)下簡稱《清潔生産促進法》)3部核心法律支撐,但配套法律、法規、标準體系尚未健全,尚未涵蓋全生命周期各關鍵環節。已有法規中對固廢源頭減量、資源循環利用多以(yǐ)鼓勵、引導爲(wéi / wèi)主,缺少法律強制性要(yào / yāo)求和(hé / huò)管理抓手,對企業、個(gè)人(rén)等主體的(de)責任規制及激勵作用不(bù)足;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等關鍵制度不(bù)完善,涵蓋領域較窄;資源回收及綜合利用的(de)技術标準、質量分類标準和(hé / huò)檢測标準缺乏,且現行标準之(zhī)間存在(zài)交叉矛盾之(zhī)處。這(zhè)些管理制度障礙很難靠地(dì / de)方試點去解決,因而(ér)極大(dà)阻礙了(le/liǎo)長效機制的(de)形成。
4.缺乏有效的(de)經濟手段和(hé / huò)市場化措施,企業、個(gè)人(rén)參與及市場化程度亟待提升
     歐盟、日本、新加坡等發達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區普遍采用靈活多樣的(de)經濟政策和(hé / huò)市場手段,激勵廢棄物産生者改變行爲(wéi / wèi),同時(shí)也(yě)将其作爲(wéi / wèi)政府财政收入的(de)來(lái)源。但我國(guó)當前固廢管理相關經濟政策的(de)引導、調節作用十分有限,市場培育、扶持力度不(bù)夠。①在(zài)資源利用的(de)客觀約束、自然資源的(de)生态價值等方面規定欠缺。現行資源稅對資源的(de)稀缺性體現不(bù)足,自然資源價值被低估。②綜合利用财稅激勵力度不(bù)足。例如,現行《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》覆蓋類别有限,僅占全部類别的(de)16%左右,且對生産原料的(de)使用限制過多。③固廢處理處置産業體系市場化程度低,地(dì / de)方壟斷問題普遍存在(zài)。試點城市垃圾分類回收、危險廢物處理等通常由1—2家國(guó)有企業負責,民營企業很難參與;且存在(zài)壟斷定價、處置能力不(bù)足等問題。④部分《固廢法》新規執行困難。例如:缺乏落實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費制度的(de)具體辦法;推動固廢跨行政區協同處置的(de)價格機制等配套措施尚未建立等。
5.固廢的(de)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創新及轉化不(bù)足,缺乏可持續的(de)商業模式
     技術創新不(bù)足。近年來(lái),雖然我國(guó)從事固廢綜合利用的(de)企業越來(lái)越多(據統計,2019年全國(guó)從事大(dà)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企業有3萬多家,比2018年增長25%),但所采用的(de)綜合利用技術大(dà)多爲(wéi / wèi)制燒結磚、加氣塊等低值化利用技術,大(dà)宗工業固廢的(de)高值化利用技術、創新性技術及應用不(bù)足;固廢資源化利用與其他(tā)産業鏈銜接、多源固廢的(de)協同處理處置技術缺乏;對于(yú)某些特定種類的(de)固廢,如焚燒飛灰、農業稭稈、醫療廢物等,尚缺乏成熟、可推廣、成本适宜的(de)資源化利用技術。
     技術轉化及産業化困難,缺乏可持續的(de)商業化模式。由于(yú)固廢循環利用行業整體經濟效益不(bù)高,集約化、規範化水平偏低,部分技術和(hé / huò)項目還存在(zài)循環但不(bù)經濟、不(bù)低碳的(de)問題,導緻技術轉化的(de)綜合成本效益優勢不(bù)明顯,企業參與技術轉化的(de)内生動力不(bù)足。同時(shí),由于(yú)固廢綜合利用行業準入門檻較低,加上(shàng)我國(guó)現階段相關知識産權保護尚不(bù)完善,很難界定侵權範圍,導緻一(yī / yì /yí)些掌握創新性固廢高值資源化利用技術的(de)企業不(bù)願申請技術專利,而(ér)是(shì)将先進技術方案作爲(wéi / wèi)商業秘密,僅在(zài)企業内部小規模使用。此外,一(yī / yì /yí)些地(dì / de)方雖建有固廢綜合利用科技成果轉化平台,卻偏重于(yú)技術評價,技術推廣應用不(bù)足。這(zhè)些問題的(de)存在(zài),不(bù)利于(yú)先進技術交流及産業化推廣應用,嚴重阻礙了(le/liǎo)産業的(de)高值化、規模化、高質量發展。

深入推進我國(guó)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保障措施及對策建議
1.加強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中長期戰略規劃和(hé / huò)頂層設計
      結合未來(lái)我國(guó)經濟社會發展、城鎮化、人(rén)口流動與城市群發展、生産與消費的(de)結構性變化等趨勢,充分考慮碳達峰、碳中和(hé / huò)(以(yǐ)下簡稱“雙碳”)目标和(hé / huò)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目标要(yào / yāo)求,兼顧區域發展不(bù)均衡等因素,研究制定我國(guó)中長期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戰略規劃,明确總體目标、路線圖、時(shí)間表和(hé / huò)優先序;堅持合理全面和(hé / huò)有差異原則,因地(dì / de)制宜,分地(dì / de)區、分領域選擇城市“無廢”轉型的(de)實施路徑和(hé / huò)配套措施;謹防“運動式”試點創建,避免“一(yī / yì /yí)刀切”。在(zài)碳中和(hé / huò)轉型發展新格局下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擴展和(hé / huò)深化“無廢城市”試點工作,突出(chū)降碳的(de)引領作用,加強城市固廢綜合治理與“雙碳”目标行動方案的(de)協同及深度銜接。 
2.完善“無廢城市”綜合治理體系建設,發揮各利益相關方的(de)協同作用
     “無廢城市”是(shì)一(yī / yì /yí)種先進的(de)城市廢棄物系統性管理理念,需要(yào / yāo)統籌的(de)管理模式和(hé / huò)綜合的(de)治理體系。通過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切實落實新《固廢法》要(yào / yāo)求:“地(dì / de)方各級人(rén)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負責”,“各級人(rén)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(de)領導,組織、協調、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職責”。建議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應強化各級人(rén)民政府的(de)總體統籌領導,構建起跨部門協同的(de)“無廢城市”綜合治理體系,而(ér)不(bù)是(shì)主要(yào / yāo)依靠生态環境部門。由各級人(rén)民政府統籌領導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工作,統籌城市固廢管理、循環經濟建設、空間布局規劃和(hé / huò)産業轉型發展等;增強生态環境、發改、工信、住建、商務、财政等各相關部門的(de)協作聯動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理順、銜接好各分管部門的(de)職責和(hé / huò)工作。
3.重視資源節約與減廢、降碳的(de)協同效應,将發展“雙碳”目标導向的(de)循環經濟作爲(wéi / wèi)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路徑
     據測算,發展循環經濟有助于(yú)減少45%的(de)溫室氣體排放,且這(zhè)部分靠能源轉型是(shì)無法解決的(de)。通過循環經濟可有效減少原材料和(hé / huò)産品在(zài)提取、制造、運輸、分配和(hé / huò)處置過程中的(de)大(dà)量間接碳排放,具有提升資源利用效率、降低固廢污染和(hé / huò)碳減排的(de)協同倍增效應。①将發展循環經濟作爲(wéi / wèi)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和(hé / huò)實現“雙碳”目标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手段,并納入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、碳達峰和(hé / huò)碳中和(hé / huò)及應對氣候變化的(de)相關方案、規劃和(hé / huò)行動計劃中。②建立資源材料、固廢全生命周期管理活動的(de)碳減排核算、評價體系,優化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指标體系和(hé / huò)評估方法。增加碳減排指标,以(yǐ)表征城市固廢管理的(de)碳減排效益;增加原材料使用約束指标,引導原材料使用量與經濟增長脫鈎,降低價值鏈上(shàng)遊的(de)間接碳排放;發展碳減排導向的(de)循環經濟,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,協同推進城市“無廢”“雙碳”目标。
4.加強前端減量化、資源化管理的(de)法律、法規和(hé / huò)标準體系建設
      強化固廢源頭減量化、資源化管理的(de)法律約束力。在(zài)資源綜合利用法、循環經濟促進法、清潔生産促進法的(de)制修訂中,強化對前端産品設計、材料選擇、生産、流通和(hé / huò)消費環節的(de)法律規制,明确企業、個(gè)人(rén)等相關主體的(de)法律責任、義務及獎懲機制;強化固廢産生者責任,加快擴展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、押金制度等關鍵制度的(de)覆蓋範圍。
      完善生态設計、輕量化設計相關法規标準體系。激勵企業從産品設計之(zhī)初,考慮節材、産品耐用性、易回收性、廢棄後的(de)環境影響等;建立典型行業大(dà)宗固廢規模化清潔高值利用技術标準體系;加快制修訂資源回收利用的(de)技術、質量分類和(hé / huò)檢測标準,解決現行标準間交叉、矛盾問題。
      加快建立城市資源效率提升、“無廢”與碳減排願景目标協同管理的(de)制度體系。統籌《循環經濟促進法》《清潔生産促進法》,以(yǐ)及應對氣候變化法、節能法、可再生能源法與資源綜合利用法等相關法律的(de)制修訂,充分考慮發展循環經濟、可持續固廢管理和(hé / huò)碳減排的(de)協同作用并統籌制定相關制度;統籌推動資源綜合利用、固廢污染防治和(hé / huò)節能減排相關标準的(de)制修訂,完善核算和(hé / huò)統計的(de)标準、方法;打通資源能源、固廢、碳排放協同管理的(de)政策壁壘。
5.綜合運用價格機制、财稅政策、金融等經濟手段,建立市場化、多元化激勵機制
      完善價格機制。建立切實反映資源稀缺性及價值、固廢處理處置的(de)環境污染和(hé / huò)生态破壞損失成本的(de)價格形成機制;建立固廢跨行政區域處理處置的(de)生态補償機制、定價機制;制定并落實生活垃圾差别化收費制度的(de)具體辦法。
      強化财稅政策調節作用。完善循環經濟、固廢處理與碳減排協同的(de)财稅政策和(hé / huò)市場激勵機制;擴大(dà)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覆蓋範圍,規範稅收優惠在(zài)資源環境績效、技術水平等方面的(de)要(yào / yāo)求;通過生産者責任延伸政策、押金返還等爲(wéi / wèi)公共财政提供支持;引導固廢産生企業建立資源回收基金、低值固廢處理專項資金;強化綠色設計、循環再生與再制造産品的(de)綠色采購制度;完善稀有礦産資源等原材料、資源性産品的(de)消費和(hé / huò)進出(chū)口稅收政策。
     創新固廢投融資體系建設。推進危險廢物、危險化學品處置等高風險行業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;探索利用綠色金融工具,結合數字化、智能化固廢全過程追蹤溯源與監管體系,建立支持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專業服務平台,構建城市、城市群固廢全價值鏈管理的(de)整體解決方案。
6.加強科技創新及應用轉化,建立可持續的(de)商業模式
     加強技術創新,突破固廢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瓶頸。圍繞原材料節約、不(bù)可再生資源替代、廢物再利用、再制造等領域,加速推進資源節約與固廢循環利用技術創新、研發及應用,如提升化工、鋼鐵、有色、建築等典型行業固廢源頭減量技術創新等;加強特定種類固廢在(zài)特定應用場景下的(de)精細化利用技術研發;加強大(dà)宗工業固廢高值化利用技術研發,并向多資源協同提取、制備複合材料與生态複田等領域拓展;加強跨産業多源固廢協同利用與綠色低碳循環鏈接技術的(de)研發與創新。
      建立基于(yú)全生命周期分析的(de)技術綜合評估體系。利用信息化、數字化技術,建立城市固廢全生命周期數據統計信息平台,健全固廢相關統計制度;開展固廢資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的(de)資源環境、經濟成本、碳減排綜合績效評估,強化對最佳适用技術選擇的(de)科學支撐;淘汰循環但高碳的(de)固廢循環利用技術和(hé / huò)産能,篩選減廢、降碳協同效益高的(de)關鍵與前瞻技術,并加強其技術攻關與推廣應用,促進固廢綜合利用産業高值化、清潔化、低碳化發展。
     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,提升固廢治理産業的(de)市場化程度。針對固廢綜合利用行業中部分技術門檻低、技術交易難、對專利使用的(de)界定區分難等特點,探索建立可行的(de)知識産權保護機制,如嘗試開展技術授權連鎖經營等。重視科技成果轉化與企業需求、産業需求、市場需求的(de)匹配,促進形成可持續的(de)商業化模式;完善和(hé / huò)細化固廢第三方服務産業管理工作指南,促進固廢管理規範化、标準化、專業化;規範固廢處理項目特許權的(de)授予程序,落實公開招投标制度;積極培育科技研發創新與轉化能力強、經營管理規範、市場前景好的(de)固廢循環利用、處理處置的(de)骨幹企業,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(de)示範帶動作用,壯大(dà)固廢處理處置産業。
7.加強國(guó)際合作,協同應對全球挑戰
      加強與世界各國(guó)在(zài)城市廢棄物治理領域的(de)交流協作。借助雙邊、多邊國(guó)際合作機制,挖掘在(zài)“無廢城市”建設領域的(de)合作潛力,加強産業合作、技術引進和(hé / huò)标準互認等。一(yī / yì /yí)方面,我國(guó)應充分借鑒歐盟、日本、新加坡等發達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區在(zài)無廢、循環城市建設方面的(de)先進經驗,加強我國(guó)城市固廢處理處置技術、标準、模式與國(guó)外互聯互通,特别是(shì)加快在(zài)産品生态設計、再生産品标準、認證體系等方面與國(guó)際接軌,積極推動相關産業标準合作。另一(yī / yì /yí)方面,我國(guó)應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總結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的(de)最佳實踐,借助與國(guó)際機構、國(guó)際非政府組織的(de)合作夥伴關系,宣傳、分享我國(guó)在(zài)無廢城市、循環城市建設中積累的(de)中國(guó)經驗,爲(wéi / wèi)與我國(guó)發展階段類似的(de)廣大(dà)發展中國(guó)家解決廢棄物治理問題貢獻中國(guó)方案。
     協同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與循環經濟發展、塑料污染控制、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。開展可持續固廢管理、發展循環經濟,可爲(wéi / wèi)由資源開采和(hé / huò)産品加工使用造成的(de)資源短缺、環境污染和(hé / huò)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。将可持續固廢管理納入中歐、中美等國(guó)際氣候變化對話機制,協同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與循環經濟發展、塑料污染控制、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,共同完善全球固廢治理體系,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标、氣候目标的(de)實現。
 

【作者】孟小燕,中國(guó)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;王毅,中國(guó)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中國(guó)科學院大(dà)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。

上(shàng)一(yī / yì /yí)篇:“塑料循環時(shí)代”已經到(dào)來(lái)?
下一(yī / yì /yí)篇:黨的(de)十八大(dà)以(yǐ)來(lái)我國(guó)碳排放強度下降34.4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