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行業知識 > 正文

安徽省節能環保産業發展規劃
2013-09-04 15:52:19   來(lái)源:省發改委   評論:0 點擊:

節能環保産業是(shì)指爲(wéi / wèi)節約能源資源、發展循環經濟、保護生态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(hé / huò)技術保障的(de)産業,是(shì)我省加快培育和(hé / huò)發展的(de)8個(gè)戰略性新興産業之(zhī)一(yī / yì /yí),是(shì)先進制造業和(hé / huò)生産服務業緊密結合并極具發展潛力的(de)綜合性産業。主要(yào / yāo)包括節能産業、環保産業和(hé / huò)資源循環利用産業,涉及節能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、高效節能産品、節能服務,環保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、環保産品、環保服務,以(yǐ)及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。

爲(wéi / wèi)推進節能環保産業發展,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(de)生态強省,建設美好安徽,根據《國(guó)務院關于(yú)印發“十二五”節能環保産業發展規劃的(de)通知》(國(guó)發〔2012〕19号)、《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(rén)民政府關于(yú)印發〈生态強省建設實施綱要(yào / yāo)〉的(de)通知》(皖發〔2012〕24号)有關要(yào / yāo)求,特制定本規劃。

一(yī / yì /yí)、發展現狀和(hé / huò)面臨形勢

(一(yī / yì /yí))發展現狀。

“十一(yī / yì /yí)五”以(yǐ)來(lái),我省節能環保産業發展迅速,産值年均增長超過30%,成爲(wéi / wèi)極具發展潛力的(de)新興産業,爲(wéi / wèi)推動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發揮了(le/liǎo)重要(yào / yāo)作用。

1.産業發展初具規模,湧現一(yī / yì /yí)批骨幹企業和(hé / huò)名牌産品。據不(bù)完全統計和(hé / huò)測算,2012年,我省節能環保産業實現年産值約1100億元,年産值過億元企業達134個(gè),其中:50億元以(yǐ)上(shàng)企業5個(gè),5-50億元企業39個(gè)。主、兼營節能環保上(shàng)市公司12個(gè),投資安徽的(de)外省籍節能環保上(shàng)市公司14個(gè)。

2.産業創新基礎較好,部分技術達到(dào)先進水平。擁有包括中國(guó)科學技術大(dà)學、合肥工業大(dà)學、中國(guó)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一(yī / yì /yí)批重點高校和(hé / huò)科研單位,以(yǐ)及淮南礦業煤礦瓦斯治理國(guó)家工程研究中心和(hé / huò)煤礦生态環境保護國(guó)家工程實驗室、奇瑞汽車節能環保國(guó)家工程實驗室、江淮國(guó)家電動客車整車系統集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金屬礦産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(guó)家工程研究中心、豐原集團發酵技術國(guó)家工程中心等一(yī / yì /yí)批國(guó)家級企業創新平台。我省節能環保産業依托相關高校、科研單位和(hé / huò)企業創新平台,通過持續自主研發、攻關和(hé / huò)産學研合作,發展水平與發達地(dì / de)區差距不(bù)斷縮小,部分技術已處于(yú)領先水平。

研究開發出(chū)智能電網技術、電動汽車技術、餘熱餘壓利用設備、光伏建築系統集成等多項具有國(guó)際、國(guó)内先進水平的(de)節能技術、裝備和(hé / huò)産品。高效低溫餘熱發電技術達到(dào)國(guó)際先進水平。燒結餘熱、轉爐汽化蒸汽、高爐沖渣熱水等先進發電技術以(yǐ)及利用焦爐加熱煙氣餘熱實施煤調濕技術,已應用于(yú)我省鋼鐵企業生産流程,馬鋼集團2台300平方米燒結餘熱設備年發電達1.4億千瓦時(shí),節約标準煤3萬噸、減少碳排放8萬噸。

環保新産品研制和(hé / huò)工程應用取得顯著進步。水處理設備和(hé / huò)藥劑、除塵脫硫、環境監測儀器及高效曝氣等領域有所突破;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和(hé / huò)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(de)節能環保工程設計服務水平處于(yú)國(guó)内領先。

資源循環利用方面,銅冶煉爐渣和(hé / huò)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、廢銅拆解、廢舊鉛回收利用、廢水處理等居于(yú)全國(guó)前列;煤礦瓦斯綜合治理技術達到(dào)國(guó)内領先水平,取得12項發明專利,制定10項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行業标準;金屬礦産資源綜合利用及污染治理系列關鍵技術取得3項發明專利,制定13項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行業标準。

3.産業集聚态勢良好,發展布局趨于(yú)合理。合肥、蕪湖、馬鞍山3市集中了(le/liǎo)全省規模較大(dà)的(de)高效節能裝備制造企業。合肥、蕪湖和(hé / huò)滁州市成爲(wéi / wèi)節能環保汽車和(hé / huò)家電設計、生産、銷售、物流以(yǐ)及相關配套零配件生産聚集區。蕪湖、合肥2市半導體照明和(hé / huò)節能新建材産業全省領先。

合肥、蚌埠、馬鞍山、淮北及安慶5市集中了(le/liǎo)全省80%以(yǐ)上(shàng)的(de)水污染和(hé / huò)大(dà)氣污染治理設備生産企業。合肥、蕪湖、蚌埠、馬鞍山4市節能環保服務業總收入占全省的(de)比例達75%。

淮南市和(hé / huò)銅陵有色分别入選國(guó)家首批資源綜合利用“雙百工程”示範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骨幹企業,淮北市着手建設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。阜陽、滁州、銅陵等市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産業已成規模,界首市、鳳陽縣分批獲準建設再生鉛和(hé / huò)報廢汽車國(guó)家“城市礦産”示範基地(dì / de)。

我省節能環保産業雖然實現較大(dà)發展,但總體來(lái)看,發展水平偏低,與國(guó)内發達地(dì / de)區、市場需求相比還存在(zài)較大(dà)差距。一(yī / yì /yí)是(shì)總體實力不(bù)強。産業化程度不(bù)高、規模化效應不(bù)明顯、科技成果轉化不(bù)足、市場競争力較弱,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滞後,龍頭企業和(hé / huò)知名品牌較少,尚未形成實力較強的(de)節能環保産業基地(dì / de)(園區),節能環保效益不(bù)夠顯著。二是(shì)創新能力不(bù)足。多數企業研發力量薄弱,技術開發投入不(bù)足,自主知識産權成果較少。環保裝備總體水平不(bù)高,部分關鍵技術與裝備還依賴進口。産業、科技“兩張皮”現象仍較突出(chū)。科研人(rén)員創新、創業動力不(bù)足。三是(shì)政策機制有待完善。節能環保法規和(hé / huò)标準體系不(bù)健全。财政扶持不(bù)足,稅收優惠激勵力度有限。投融資渠道(dào)不(bù)暢,信貸成本過高,企業融資困難。激勵和(hé / huò)補償機制尚未建立。市場不(bù)夠規範。

(二)面臨形勢。

從國(guó)際看,在(zài)應對金融危機和(hé / huò)全球氣候變化的(de)挑戰中,世界主要(yào / yāo)經濟體都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爲(wéi / wèi)刺激經濟增長和(hé / huò)轉型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内容。發達國(guó)家正在(zài)研究征收“碳稅”、“碳關稅”,利用節能環保方面的(de)技術優勢,在(zài)國(guó)際貿易中制造綠色壁壘。面對新的(de)國(guó)際經濟形勢,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産業是(shì)推進經濟發展轉型、提高國(guó)際競争力的(de)有效途徑。

從國(guó)内看,面臨日趨強化的(de)資源環境約束,對節能環保産業發展提出(chū)了(le/liǎo)十分迫切的(de)現實需求。黨的(de)十八大(dà)報告提出(chū),着力推進綠色發展、循環發展、低碳發展,大(dà)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,努力建設美麗中國(guó),發展節能環保産業已上(shàng)升爲(wéi / wèi)國(guó)家戰略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國(guó)家已經并将陸續出(chū)台一(yī / yì /yí)系列政策法規,繼續加大(dà)資金投入,刺激節能環保市場的(de)形成和(hé / huò)發展,爲(wéi / wèi)節能環保企業的(de)發展提供動力。預計“十二五”末,全國(guó)節能環保産業産值将達到(dào)4.5萬億元,市場潛力巨大(dà)。

綜合國(guó)際國(guó)内發展趨勢,未來(lái)十年是(shì)節能環保産業發展難得的(de)曆史機遇期。省委、省政府提出(chū)“經濟強省”和(hé / huò)“生态強省”發展戰略,對節能環保産業發展提出(chū)了(le/liǎo)更高要(yào / yāo)求。我省必須順應國(guó)際國(guó)内經濟發展和(hé / huò)産業轉型升級的(de)趨勢,積極搶抓機遇,大(dà)力發展節能環保産業,助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。

二、指導思想、基本原則和(hé / huò)發展目标

(一(yī / yì /yí))指導思想。

全面貫徹落實黨的(de)十八大(dà)精神,以(yǐ)科學發展觀爲(wéi / wèi)指導,緊緊圍繞“全面轉型、加速崛起、興皖富民”中心任務,以(yǐ)市場需求爲(wéi / wèi)導向,以(yǐ)企業爲(wéi / wèi)主體,以(yǐ)自主創新爲(wéi / wèi)動力,以(yǐ)重點工程和(hé / huò)産業基地(dì / de)建設爲(wéi / wèi)着力點,完善政策體系,規範市場運作,加大(dà)資金投入,增強節能環保産業核心競争力,把節能環保産業培育成爲(wéi / wèi)我省新興支柱産業,爲(wéi / wèi)“經濟強省”、“生态強省”建設提供強力支撐。

(二)基本原則。

1.突出(chū)重點,統籌推進。依據全省各地(dì / de)節能環保技術、産業基礎和(hé / huò)特點,選擇一(yī / yì /yí)批基礎條件較好、技術條件成熟、成長潛力大(dà)、産業關聯度高的(de)優勢技術與裝備以(yǐ)及産品與服務重點發展,帶動節能環保産業快速發展。

2.集聚發展,發揮優勢。促進節能環保企業和(hé / huò)資金、技術、人(rén)才等要(yào / yāo)素向優勢地(dì / de)區集中,培育節能環保産業園區,形成若幹各具特色、以(yǐ)大(dà)企業集團爲(wéi / wèi)核心、專業化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的(de)産業基地(dì / de),打造産業集群,發揮規模效應。

3.科技引領,自主創新。加大(dà)對引進技術的(de)消化、吸收和(hé / huò)再創新,突破一(yī / yì /yí)批具有重大(dà)支撐作用的(de)節能環保關鍵技術,形成自主知識産權,在(zài)全國(guó)節能環保市場形成較強的(de)競争力,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(de)節能環保産業技術、裝備和(hé / huò)産品品牌。

 

4.市場主導,政府推動。既要(yào / yāo)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(de)基礎性作用,使企業真正成爲(wéi / wèi)技術創新和(hé / huò)産業化的(de)主體,又要(yào / yāo)充分發揮政府對節能環保産業的(de)推動作用,在(zài)政策法規、體制機制、培育市場和(hé / huò)産業服務等方面營造良好環境,引導産業規範、有序發展。

5.開放合作,互惠共赢。加強國(guó)際技術交流與合作,學習借鑒先進經驗,努力提高技術、裝備和(hé / huò)管理水平,實現優勢互補。加強國(guó)内合作,積極開展人(rén)才、技術交流,多渠道(dào)引進外資和(hé / huò)内資。

(三)發展目标。

1.總體目标。

到(dào)2020年,努力構建我省涵蓋技術、制造、産品和(hé / huò)服務的(de)全産業鏈,形成特色鮮明、競争力較強的(de)産業體系,産業規模大(dà)幅度增長,産業發展水平在(zài)全國(guó)位置靠前;将節能環保産業培育成爲(wéi / wèi)我省新興支柱産業,形成新的(de)經濟增長點。

2.具體目标。

——産業規模加速擴大(dà)。到(dào)2015年,節能環保産業年産值達到(dào)2200億元,年均增長率25%以(yǐ)上(shàng),增加值占國(guó)内生産總值的(de)比重達到(dào)2.5%以(yǐ)上(shàng)。節能産業1200億元,環保産業200億元,資源循環利用産業800億元。其中,節能環保服務業産值達到(dào)150億元,年均增長30%以(yǐ)上(shàng),占全省節能環保産業的(de)比重大(dà)幅提高。到(dào)2020年,節能環保産業年産值突破6500億元,增加值占國(guó)内生産總值的(de)比重達到(dào)5%以(yǐ)上(shàng),成爲(wéi / wèi)我省支柱産業之(zhī)一(yī / yì /yí)。

——骨幹企業快速增加。到(dào)2015年,培育5—10個(gè)年産值超過50億元節能環保龍頭企業,20—30個(gè)年産值10億元以(yǐ)上(shàng)、具有一(yī / yì /yí)定核心競争力的(de)大(dà)型節能環保企業或企業集團。到(dào)2020年,力争形成10個(gè)100億元,50個(gè)超過50億元大(dà)型企業或企業集團,建成2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在(zài)全國(guó)具有較大(dà)影響力和(hé / huò)較強競争優勢的(de)節能環保産業基地(dì / de),重點打造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基地(dì / de)。

——自主創新能力大(dà)幅提升。到(dào)2015年,節能環保裝備和(hé / huò)産品質量、性能顯著提高,形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,具有核心競争力的(de)節能環保技術、裝備和(hé / huò)産品。到(dào)2020年,建立多層次較完善的(de)技術創新體系,形成較強的(de)自主研發能力,節能環保裝備和(hé / huò)産品總體技術水平達到(dào)國(guó)内先進,部分達到(dào)國(guó)際先進水平。

三、重點領域

(一(yī / yì /yí))節能産業重點領域。

重點發展餘熱餘壓利用、高效節能鍋爐、高效變壓器、智能電網、節能電機、清潔煤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制造,大(dà)力推進節能汽車、家電、電機、半導體照明以(yǐ)及節能建材的(de)使用和(hé / huò)生産,着力推動節能服務産業發展。

1.節能技術與裝備。

餘熱餘壓利用。重點發展水泥窯純低溫餘熱發電、鋼鐵燒結餘熱發電技術、轉爐汽化蒸汽發電技術、利用焦爐加熱煙氣餘熱實施煤調濕(CMC)技術、高爐沖渣熱水發電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等,加強餘熱幹燥設備、餘熱蒸餾設備和(hé / huò)餘熱發電鍋爐設計、制造和(hé / huò)應用。充分發揮海螺、馬鋼等大(dà)型企業的(de)技術優勢,着力實現餘熱餘壓利用技術裝備制造國(guó)産化,推動裝備制造達到(dào)國(guó)際先進水平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推進餘熱利用技術産業化發展。

工業鍋爐(窯爐)。加強鋼鐵、有色、化工、建材、石化、電力等六大(dà)高耗能行業工藝流程和(hé / huò)節能設備更新改造,開展工業系統節能降耗關鍵技術攻關和(hé / huò)裝備研制應用。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型鍋爐、窯爐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加快推廣高效煤粉、富氧/全氧燃燒等高效燃燒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,燃煤磁流體發電、高溫空氣無油點火、高效層燃爐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,燃燒自動調節控制技術裝備以(yǐ)及煤粉大(dà)型循環流化床等高效節能鍋爐。

智能電網。大(dà)力發展無功補償技術與裝置、低壓智能節電系統、節能變壓器、高壓智能節電系統、低損耗配變技術。大(dà)力扶持發展潛力巨大(dà)但目前工程化、産業化水平不(bù)高的(de)分布式發電與微型電網技術、大(dà)規模電能儲存與優化運行技術以(yǐ)及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(de)研發,搶占未來(lái)智能電網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制造的(de)制高點。

電機系統。加快電機節能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和(hé / huò)産業化,示範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、電動機用鑄銅轉子(zǐ)技術等高效節能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,大(dà)力推廣能效等級爲(wéi / wèi)一(yī / yì /yí)級、二級的(de)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、通風機、水泵、空壓機以(yǐ)及高效節能變頻調速技術設備等産品,提高電機系統整體運行效率。

清潔煤利用。圍繞煤炭、鋼鐵、水泥、電力等領域,大(dà)力發展清潔煤産業。重點發展煤炭液化技術、大(dà)型煤氣化技術、水煤漿制備和(hé / huò)應用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技術、燃煤聯合循環發電和(hé / huò)多聯産技術等。積極支持利用先進的(de)煤氣化、煤液化技術生産煤基燃料。

 

2.節能産品。

節能汽車及關鍵零部件。重點發展小排量經濟型轎車和(hé / huò)微型車,以(yǐ)及混合動力汽車、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和(hé / huò)代用燃料汽車。鼓勵和(hé / huò)支持江淮、奇瑞和(hé / huò)昌河公司發展自主品牌小排量節能汽車和(hé / huò)新能源汽車,率先實現純電動汽車産業化,加快混合動力和(hé / huò)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研究和(hé / huò)示範。大(dà)力發展節能型汽車關鍵零部件配套産業。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(de)新型車輛動力蓄電池和(hé / huò)新型混合動力汽車機電耦合動力系統、車用動力系統和(hé / huò)發電設備等技術裝備,開展先進的(de)内燃機技術、電機系統技術及控制技術研究。

節能電器與辦公設備。加快研發空調、冰箱等高效壓縮機及驅動控制器、高效換熱及相變儲能裝置,各類家電智能控制節能技術和(hé / huò)待機能耗技術,重點攻克空調制冷劑替代技術等。推廣能效等級爲(wéi / wèi)一(yī / yì /yí)級、二級的(de)節能家用電器、辦公和(hé / huò)商用設備,重點引導節能空調、平闆電視、冰箱、冷水機組等高效節能家電、辦公及商業節能産品生産和(hé / huò)銷售。

半導體照明産品。突破一(yī / yì /yí)批發光二極管(LED)和(hé / huò)有機發光二極管(OLED)核心技術并實現産業化,提升半導體照明産業自主創新能力。重點發展LED節能環保的(de)照明應用、LED顯示器件、汽車車燈、儀表盤、LED背光、薄膜晶體管(TFT)顯示、礦用LED産品以(yǐ)及景觀裝飾和(hé / huò)室内外大(dà)型展示屏應用等技術和(hé / huò)産業。

新型節能建材。大(dà)力發展加氣混凝土、預拌混凝土、預拌砂漿、節能砂磚、複合保溫砌塊和(hé / huò)複合保溫闆材等新型節能牆體材料。積極推廣節能建築門窗、建築外牆保溫裝飾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系統和(hé / huò)屋面防水保溫系統。大(dà)力推進太陽能光熱、光伏及地(dì / de)源熱泵建築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産業發展,加速推廣綠色建材,加快推行建築工業化和(hé / huò)住宅全裝修,積極發展綠色建築産業。

3.節能服務。

重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,培育專業化節能服務龍頭企業,盡快形成節能服務産業體系。鼓勵和(hé / huò)支持節能服務公司提供能源計量和(hé / huò)審計、能效測試、項目設計、施工、融資、節能監測、信息咨詢等節能服務。推動開展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(hé / huò)審查,高能耗企業定期能源審計,節能産品定期認證與推廣等服務。加強節能監測(檢測)标準化建設。建立重點用能單位能耗數據處理分析系統和(hé / huò)信息平台。建立節能量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。推進建築領域節能監測和(hé / huò)節能診斷,加快綠色建材認定、建築能效測評、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等服務産業發展。

專欄1 節能産業重點技術

水泥窯純低溫餘熱發電技術 是(shì)将水泥窯窯頭、窯尾排放的(de)中低溫廢氣餘熱轉化爲(wéi / wèi)電能的(de)節能技術,利用水泥窯低于(yú)350℃廢氣的(de)餘熱生産0.8~2.5MPa的(de)低壓蒸汽,推動汽輪機作功發電。該技術可有效提高水泥生産過程中的(de)能源利用效率,降低能源消耗,減輕環境熱污染,實現水泥工業的(de)節能減排。

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 是(shì)一(yī / yì /yí)種化石燃料、廢物等一(yī / yì /yí)切生化物燃料在(zài)流化狀态下進行燃燒的(de)技術,具有低溫、強化燃燒、燃燒效率高、負荷變化範圍大(dà)和(hé / huò)調節性好的(de)特點。該技術是(shì)工業鍋爐和(hé / huò)潔淨煤技術中最具商業化潛力、污染排放控制成本最低的(de)技術,也(yě)是(shì)消納煤炭生産帶來(lái)的(de)大(dà)量煤矸石的(de)最有效手段。下一(yī / yì /yí)代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是(shì)超臨界和(hé / huò)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。

智能電網技術 是(shì)指以(yǐ)物理電網爲(wéi / wèi)基礎(在(zài)中國(guó)以(yǐ)特高壓電網爲(wéi / wèi)骨幹網架、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(de)堅強電網爲(wéi / wèi)基礎),将現代化先進的(de)傳感測量技術、通訊技術、信息技術、計算機技術和(hé / huò)控制技術與物理電網高度集成而(ér)形成的(de)新型電網。具有安全自愈、優化兼容、集成互動、經濟高效、清潔環保等主要(yào / yāo)特征。

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技術 用于(yú)風機、水泵、壓縮機等領域,可提高電機系統能效30%以(yǐ)上(shàng),大(dà)幅度節約矽鋼片、銅材等。重點是(shì)中小功率電機産業化。

混合動力汽車技術 混合動力汽車是(shì)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輛汽車上(shàng)同時(shí)配備電力驅動系統和(hé / huò)輔助動力單元(APU)的(de)汽車。整個(gè)系統由發動機、電動機、動力分配裝置、發電機、蓄電池和(hé / huò)電流逆變器等部分構成,關鍵技術是(shì)混合動力單元技術和(hé / huò)控制策略技術。具有節能量大(dà)、排放量小和(hé / huò)成本低的(de)優點。

純電動汽車技術 純電動汽車主要(yào / yāo)是(shì)采用蓄電池取代傳統汽車的(de)發動機,将電池的(de)電能轉化爲(wéi / wèi)驅動的(de)動能。其關鍵技術主要(yào / yāo)有電池技術、電機驅動及其控制技術、整車技術以(yǐ)及能量管理技術。具有無排放污染、噪聲低和(hé / huò)易于(yú)操縱、維修及運行成本低等優點。

LED技術 LED誕生于(yú)上(shàng)世紀60年代初,是(shì)一(yī / yì /yí)種半導體材料制成的(de)光電器件,是(shì)可将電能轉化爲(wéi / wèi)光能的(de)新型固态冷光源,具有節能、環保、壽命長、啓動時(shí)間短、結構牢固、體積小、美化生活等優點。其關鍵技術包括LED外延片、芯片生産以(yǐ)及封裝和(hé / huò)産品應用技術。在(zài)照明應用領域,比白熾燈節能60%以(yǐ)上(shàng)。

地(dì / de)源熱泵技術 地(dì / de)源熱泵是(shì)一(yī / yì /yí)種利用地(dì / de)下淺層地(dì / de)熱資源,既能供熱又能制冷的(de)高效節能環保型空調系統。地(dì / de)源熱泵通過輸入少量的(de)高品位能源(電能),即可實現能量從低溫熱源向高溫熱源的(de)轉移。具有節能、環保、性能穩定和(hé / huò)使用壽命長的(de)特點。

 

(二)環保産業重點領域。

大(dà)力發展“三廢”污染防治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,着力加強環保關鍵技術研究和(hé / huò)先進設備制造。推進環保材料、藥劑、儀器設備及綠色産品的(de)生産和(hé / huò)應用。大(dà)力發展環保服務業。

1.環保技術與裝備。

水污染防治。開發高效城市污水處理、工業污水處理節能設備、節能工藝及先進控制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。開展複合高效脫氮除磷技術,石化、鋼鐵、印染等工業廢水綜合處理和(hé / huò)回用技術,高濃度有機廢水厭氧處理沼氣回收利用技術,以(yǐ)及難生物降解有機廢水、藻毒素和(hé / huò)藍藻的(de)處理新技術攻關和(hé / huò)推廣應用。研發地(dì / de)下水飲用水源淨化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。開發适合中小城鎮和(hé / huò)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(de)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。研究煤礦礦井水井下處理就(jiù)地(dì / de)複用關鍵技術。

大(dà)氣污染防治。開發高可靠性、低運行消耗、副産品綜合利用的(de)煙氣脫硫、脫硝、除塵及同步控制與治理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,工業有機廢氣和(hé / huò)有毒有害廢氣淨化及機動車尾氣淨化技術與設備。重點發展高效潔淨催化燃燒和(hé / huò)循環流化床鍋爐、高效電除塵器、電袋複合高效除塵器、高溫高濾速袋式除塵器及袋式除塵器高效清灰技術。開展燃煤汞污染、二惡英等大(dà)氣污染物控制技術研究。

固體廢物處理處置。重點發展生活垃圾、醫療垃圾、工業廢棄物、有毒有害廢物以(yǐ)及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裝備。加強生活垃圾填埋滲濾液處理、填埋氣回收及綜合利用技術設備研制。支持新型幹法水泥生産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産業化;開發生活垃圾和(hé / huò)餐廚垃圾生物處理技術和(hé / huò)成套設備;開展垃圾焚燒發電和(hé / huò)二次污染控制技術研究。開發污泥脫水、幹化、固化、消化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,重點開展污泥制肥料、建材、施工用土等先進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研制。

2.環保産品。

環保材料和(hé / huò)藥劑。重點研發和(hé / huò)示範膜材料與膜組件。研究開發和(hé / huò)推廣新型載體填料、新型絮凝劑、吸附劑等水污染治理新材料。提高袋式除塵器的(de)材料質量、技術性能,開發高效固硫劑、耐高溫(>250℃)、耐腐蝕用于(yú)煙氣淨化的(de)特種濾料,改進制備工藝和(hé / huò)後整理技術。開發高溫過濾及淨化用多孔陶瓷材料,高性能碳纖維材料,噪聲振動控制新材料等。加快研發生物除臭劑和(hé / huò)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産品。

環境監測儀器儀表。積極發展高靈敏度、高穩定性和(hé / huò)高可靠性的(de)多參數廢水和(hé / huò)煙氣排放在(zài)線監測、細顆粒物(PM2.5)監測以(yǐ)及無線傳輸等先進技術和(hé / huò)成套儀器設備。鼓勵開發适應市場需求的(de)便攜式污染分析檢測設備。支持自主研發污染源和(hé / huò)環境質量在(zài)線監測以(yǐ)及機動車尾氣、室内環境等監測儀器,大(dà)力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(de)監測儀器儀表産業化和(hé / huò)應用。支持發展飲用水源中重要(yào / yāo)有機、有毒污染物的(de)痕量與超痕量檢測技術與設備。

環境友好型産品。大(dà)力推廣低排放産品、可降解産品,以(yǐ)及生态紡織品、水性塗料、無石棉建築制品、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産品等。支持獲得相關環境标志産品、有機食品、節能産品、節水産品等認證的(de)環境友好型産品生産。推進可生物降解的(de)餐盒、包裝材料、塑料制品、地(dì / de)膜的(de)制備及産業化。

3.環保服務。

依托我省環保工程設計服務優勢,重點發展環境工程總承包服務,鼓勵從融資、設計、設備成套、安裝、調試到(dào)運行的(de)一(yī / yì /yí)條龍服務,培育集科研、設計、制造、工程總承包于(yú)一(yī / yì /yí)體的(de)大(dà)型專業環境工程公司。大(dà)力推行污染源和(hé / huò)環境質量在(zài)線監測及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的(de)社會化和(hé / huò)專業化運營。探索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。推進生态效率評價、清潔生産審核、綠色産品認證評估、環境投資及風險評估等服務。

 

專欄2 環保産業重點技術

氧化溝技術 氧化溝又名氧化渠,因其構築物呈封閉的(de)環形溝渠而(ér)得名,是(shì)活性污泥法的(de)一(yī / yì /yí)種變型。氧化溝技術利用連續環式反應池(Continuous Loop Reator,簡稱CLR)作生物反應池,将廢水和(hé / huò)活性污泥的(de)混合液在(zài)反應池中一(yī / yì /yí)條閉合曝氣渠道(dào)進行連續循環,在(zài)延時(shí)曝氣條件下,完成生物脫氮功能。

氧化絮凝複合床技術 是(shì)一(yī / yì /yí)種難降解有機物去除技術,是(shì)在(zài)原有絮凝床基礎上(shàng)綜合三維電極、催化氧化、吸附等作用而(ér)成的(de)一(yī / yì /yí)種新技術。

電袋複合除塵技術 電袋複合除塵器是(shì)将電除塵器和(hé / huò)袋式除塵器串聯起來(lái),利用電除塵器收集粉塵絕對量大(dà)和(hé / huò)袋式除塵器除塵效率高的(de)特點,實現電、袋除塵器的(de)有機結合,達到(dào)最佳的(de)除塵效果和(hé / huò)最大(dà)的(de)經濟效益。

汽車尾氣淨化技術 汽車尾氣淨化是(shì)采取各種有效措施,減少尾氣污染物的(de)排放。主要(yào / yāo)包括機内淨化技術(即清潔燃燒技術)和(hé / huò)機外淨化技術(即尾氣淨化技術)。機内淨化先進技術有延遲點火法、廢氣再循環裝置(ECR)、控制燃燒裝置(CSS)、清潔空氣裝置(CAP)以(yǐ)及低溫等離子(zǐ)體技術。機外淨化是(shì)通過安裝熱反應器、一(yī / yì /yí)次反應器、催化轉化器等裝置對排出(chū)的(de)氣體進行一(yī / yì /yí)次處理或淨化。

垃圾焚燒技術 是(shì)利用焚燒爐及其附屬設備,使垃圾在(zài)焚燒爐内經過高溫分解和(hé / huò)深度氧化的(de)綜合處理,達到(dào)大(dà)量消減固體量的(de)目的(de),并将垃圾焚燒産生的(de)熱量進行回收利用的(de)垃圾處理技術。主要(yào / yāo)包括層狀燃燒技術、流化床燃燒技術和(hé / huò)旋轉燃燒技術。

膜處理技術用于(yú)污水資源化、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、垃圾滲濾液處理等。研發重點是(shì)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組件,降低成本,提升膜通量,延長膜材料使用壽命,提高抗污染性。

污染源在(zài)線監測技術用于(yú)環境監測。重點是(shì)有機污染物自動監測系統、新型煙氣連續自動檢測技術、重金屬在(zài)線監測系統、危險品運輸載體實時(shí)監測系統等。

(三)資源循環利用産業重點領域。

重點實施“城市礦産”工程,加快廢舊汽車、家電、廢鋼、廢銅、廢鉛酸電池以(yǐ)及廢舊塑料和(hé / huò)輪胎等廢棄資源回收再利用。大(dà)力發展汽車零部件、工程機械、礦山機械等大(dà)型裝備再制造業。加大(dà)稭稈等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和(hé / huò)礦産資源綜合利用力度。推進建築廢棄物和(hé / huò)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。

1.“城市礦産”。

重點開展廢舊汽車、家電、電機、塑料、輪胎及廢金屬等再生資源分揀、拆解、分離、無害化處理等再生技術研發和(hé / huò)應用,鼓勵資源綜合利用裝備制造企業擴大(dà)出(chū)口。大(dà)力推動廢雜金屬回收及再生,率先發展再生銅、鉛、鋁及不(bù)鏽鋼等再生金屬産品及其高附加值下遊制品,大(dà)力支持廢鋼、廢銅等資源精加工項目,廢鉛酸蓄電池資源化的(de)“城市礦産”示範工程,廢舊塑料高效加工再利用産業化項目,以(yǐ)及廢舊輪胎、橡膠資源綜合利用。建立一(yī / yì /yí)批“城市礦産”集散與處理區域中心,再造多座“城市礦山”,形成廢舊鋼鐵、銅、鉛、塑料、橡膠等再加工利用産業鏈。

2.綠色再制造。

以(yǐ)汽車零部件、工程機械、機電産品再制造爲(wéi / wèi)主體,加快研究各類再制造關鍵技術,研發再制造無損檢測及評估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,構建系列再制造産品質量标準規範及産品認證體系。培育具備成套處理裝備研發、設計、制造能力并具有一(yī / yì /yí)定規模的(de)裝備制造企業。

3.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。

結合全省農林廢棄物資源條件和(hé / huò)分布特點,着重發展新型稭稈能源化,促進我省稭稈綜合利用。以(yǐ)農林生物質發電爲(wéi / wèi)龍頭,以(yǐ)生物質燃氣爲(wéi / wèi)輔助,推進農林廢棄物資源多元化利用,實現梯級開發、物盡其用。開展農林廢棄物固化壓塊、生産人(rén)造闆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研發及應用,重點支持農林廢棄物生産中、高密度闆和(hé / huò)複合地(dì / de)闆等。加大(dà)稭稈和(hé / huò)糞便混合生産沼氣及有機肥料的(de)技術研發與示範力度,加快稭稈沼氣發電、沼氣集中供氣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,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(de)稭稈沼氣電站設備,推動戶用沼氣技術發展和(hé / huò)沼氣工程建設。

4.産業資源綜合利用。

加快開發有色金屬礦、鐵礦等礦物分離、富集與綜合利用工藝、技術和(hé / huò)設備,提高共生、伴生礦産資源綜合開發和(hé / huò)利用率。支持煤矸石、煤泥、粉煤灰、脫硫石膏、礦井水等資源綜合利用産業發展。加強煤層氣(瓦斯)抽采利用基礎理論研究和(hé / huò)科技攻關,推廣應用先進适用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,加速煤層氣和(hé / huò)劣質煤發電、工業與民用煤層氣燃料等産業發展。

 

5.建築廢棄物和(hé / huò)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。

引進、消化、吸收移動式建築物拆除及分類大(dà)型設備,推廣建築廢物生産無機複合改性樹脂等技術。建設餐廚廢棄物無害化、密閉化、專業化收集運輸體系,推廣微生物厭氧發酵技術、低能耗高效滅菌技術。鼓勵食用廢油生産生物柴油、化工制品,利用餐廚廢棄物生産高效有機肥産品。

專欄3 資源循環利用産業重點技術

再生鉛生産技術 再生鉛工藝主要(yào / yāo)采用先進的(de)機械破碎分選和(hé / huò)對含硫鉛膏進行脫硫等濕法預處理技術,使用合适的(de)熔煉工藝回收鉛及其他(tā)有用物質。再生鉛生産技術正在(zài)向設備大(dà)型化、技術集成化、過程連續化發展,資源利用由單一(yī / yì /yí)品種回收技術向各種資源的(de)綜合利用技術過渡,傳統的(de)冶金技術正向綠色原子(zǐ)反應技術創新,環保效果顯著提高。

發動機再制造技術 主要(yào / yāo)以(yǐ)舊發動機或部分損壞的(de)發動機爲(wéi / wèi)原材料,通過一(yī / yì /yí)系列先進的(de)加工工藝,使發動機的(de)零部件恢複到(dào)與新機相同的(de)尺寸、精度及性能後,重新組裝成完整發動機的(de)特殊過程。發動機再制造技術能夠降低發動機的(de)制造成本,減少生産過程的(de)污染排放。

餐廚垃圾資源化技術 主要(yào / yāo)有飼料化技術、肥料化處理技術、生物厭氧發酵處理技術和(hé / huò)生物柴油技術等。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,有利于(yú)将餐廚垃圾變廢爲(wéi / wèi)寶,化害爲(wéi / wèi)利,徹底解決餐廚廢棄物引發的(de)食品安全和(hé / huò)生态安全問題。

稭稈發酵生産乙醇技術 植物稭稈中的(de)稭稈纖維素(化學成分爲(wéi / wèi)纖維素和(hé / huò)半纖維素)占稭稈幹重的(de)2/3~3/4,纖維素和(hé / huò)半纖維素可水解成單糖,通過糖化發酵,将生成的(de)葡萄糖發酵制成燃料乙醇。稭稈發酵生産乙醇主要(yào / yāo)包括預處理、水解和(hé / huò)發酵3種技術工藝。

煤矸石發電技術 煤矸石是(shì)煤礦在(zài)建井、開拓掘進、采煤和(hé / huò)煤炭洗選過程中排出(chū)的(de)含碳岩石及岩石等多種礦岩組成的(de)混合物,主要(yào / yāo)成分有煤炭、碳質頁岩、泥質頁岩及砂岩等。煤矸石發電是(shì)綜合利用煤矸石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途徑。

尾礦再選技術 尾礦是(shì)礦業企業選礦過程中排放的(de)固體廢棄物。尾礦再選技術是(shì)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的(de)重點技術,其核心包括尾礦高效安全回采、高效輸送、低能耗再磨、深度還原再選、高效分離回收、生物綜合回收等技術以(yǐ)及回收産業化過程中的(de)污染源頭減排、流程節能等技術。

四、重點工程

(一(yī / yì /yí))重大(dà)節能技術與裝備産業化工程。

依托合肥、蕪湖、馬鞍山、蚌埠等市技術和(hé / huò)産業基礎,以(yǐ)節能裝備制造骨幹企業爲(wéi / wèi)龍頭,圍繞應用面廣、節能潛力大(dà)的(de)餘熱餘壓利用、工業鍋爐(窯爐)、電機系統、高效節能變壓器、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,促進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産學研合作,重點開展重大(dà)關鍵技術攻關,實施一(yī / yì /yí)批重點産業化示範和(hé / huò)規模化應用項目,打造4個(gè)節能裝備研發制造産業基地(dì / de)。力争到(dào)2015年,培育2—3家産值超50億元的(de)龍頭企業,節能裝備制造業産值達到(dào)200億元。到(dào)2020年,50億元的(de)龍頭企業力争達到(dào)10家。

(二)重大(dà)環保技術與裝備産業化工程。

圍繞“三廢”污染防治技術和(hé / huò)裝備、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以(yǐ)及新型綠色環保材料和(hé / huò)産品生産等領域,以(yǐ)合肥、蚌埠等市爲(wéi / wèi)重點,依托龍頭企業,聯合高等院校和(hé / huò)科研院所,組建産業技術聯盟,大(dà)力推動相關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(hé / huò)産業化應用示範,加強關聯産品開發,完善産業鏈。壯大(dà)環保技術裝備生産和(hé / huò)污染治理企業集群,形成2個(gè)集設計、制造和(hé / huò)生産爲(wéi / wèi)一(yī / yì /yí)體的(de)環保裝備研發産業基地(dì / de)。力争到(dào)2015年,培育1—2家産值超50億元的(de)龍頭企業,環保裝備制造業産值超過100億元,環保産品産值超過50億元。到(dào)2020年,50億元的(de)龍頭企業力争超過5家。

 

(三)節能環保汽車産業壯大(dà)工程。

依托奇瑞、江淮、昌河和(hé / huò)華菱星馬等大(dà)型汽車企業,充分發揮奇瑞汽車節能環保國(guó)家工程實驗室和(hé / huò)節能環保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江淮國(guó)家電動客車整車系統集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(hé / huò)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等技術優勢,打造2個(gè)節能環保汽車研發和(hé / huò)生産基地(dì / de)。重點發展高效節能環保汽車以(yǐ)及純電動汽車,加強混合動力和(hé / huò)替代燃料汽車的(de)研究和(hé / huò)開發。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和(hé / huò)工藝創新設計,鞏固和(hé / huò)提高1.6升以(yǐ)下小排量乘用車及輕卡、商務車、改裝車、專用車、公交電動客車等我省自主品牌汽車優勢。提升核心零部件(動力總成、電子(zǐ)控制、電動車核心部件等)的(de)研發和(hé / huò)制造能力,繼續加大(dà)對現有零部件産品輕量化優化設計。加快建設蕪湖、合肥國(guó)家級節能環保汽車示範工程。到(dào)2015年,汽車産業應用節能環保技術創造的(de)産值超過300億元。到(dào)2020年,力争節能環保汽車生産達到(dào)100%,新能源汽車生産比例大(dà)幅提高。

(四)節能環保家電産業升級工程。

充分發揮“節能興企惠民”工程的(de)政策效應,大(dà)力推廣使用一(yī / yì /yí)級高效節能空調、冰箱、洗衣機和(hé / huò)彩電等節能産品。依托美菱股份、合肥三洋、格力電器、美的(de)電器、揚子(zǐ)電器等大(dà)型企業,在(zài)皖江示範區打造3個(gè)節能環保家電産業發展基地(dì / de)。重點發展節能環保型的(de)制冷劑、壓縮機、換熱器等産品,加強變頻技術研究,推進我省家電行業節能環保産業升級。實施名牌戰略,推動組建安徽家電産業聯盟。到(dào)2015年,家電産業應用節能環保技術創造的(de)産值超過200億元。到(dào)2020年,能效等級爲(wéi / wèi)一(yī / yì /yí)級的(de)節能環保家電生産達到(dào)100%。

(五)半導體照明産業化及應用工程。

整合現有資源,提高産業集中度,實現半導體照明技術與裝備産業化,做大(dà)做強半導體照明産業。發揮蕪湖、合肥、池州、滁州市半導體照明龍頭企業帶動作用,建設2個(gè)半導體照明研發和(hé / huò)生産基地(dì / de)。加大(dà)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發投入和(hé / huò)關鍵技術自主創新,重點突破大(dà)功率芯片和(hé / huò)器件、驅動電路及标準化模組、系統集成與應用等關鍵技術,形成較完整的(de)技術創新鏈和(hé / huò)産業鏈,關鍵生産裝備、重要(yào / yāo)原材料實現國(guó)産化,高端應用産品及檢測平台達到(dào)世界先進水平。大(dà)力推廣半導體照明産品。到(dào)2015年,培育1—2家産值超100億元龍頭企業,半導體照明産業産值達到(dào)400億元。到(dào)2020年,力争100億元龍頭企業達到(dào)3—5家,産業核心競争力顯著提升。

(六)“城市礦産”示範工程。

根據我省廢棄資源再生利用發展現狀和(hé / huò)特點,整合區域資源,提高産業集中度,力争打造阜陽(界首)、滁州(鳳陽)、銅陵、安慶4個(gè)國(guó)家“城市礦産”示範基地(dì / de),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産業基地(dì / de)。重點發展報廢汽車、廢舊家電以(yǐ)及廢銅、鋼、鉛、塑料、橡膠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(hé / huò)産業,實施一(yī / yì /yí)批廢棄資源再生利用重點産業化項目,加快“城市礦産”和(hé / huò)再生資源回收産業化進程。到(dào)2015年,培育2—3家産值超100億元龍頭企業,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(dào)85%以(yǐ)上(shàng),“城市礦産”産業産值超過600億元。到(dào)2020年,力争100億元龍頭企業達到(dào)5家,出(chū)現一(yī / yì /yí)批超50億元大(dà)型骨幹企業,形成報廢汽車、廢舊家電以(yǐ)及廢銅、鉛、鋼鐵、塑料、橡膠等再加工利用産業集群。

(七)産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程。

依托馬鋼和(hé / huò)銅陵有色的(de)技術力量,以(yǐ)及霍邱、廬江大(dà)型鐵礦資源保障基地(dì / de)建設,加強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産資源和(hé / huò)尾礦資源綜合利用,形成2—3個(gè)金屬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産業基地(dì / de)。依托兩淮煤炭基地(dì / de)資源優勢,積極開展煤礦廢棄資源綜合利用,着力建設兩淮地(dì / de)區煤礦資源綜合利用産業基地(dì / de),加快建設淮南國(guó)家資源綜合利用(産業廢物綜合利用)示範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淮北國(guó)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及一(yī / yì /yí)批循環工業園區。利用皖北地(dì / de)區豐富的(de)稭稈資源,推進稭稈等農林廢棄物再生利用,建設皖北稭稈綜合利用産業基地(dì / de),使稭稈綜合利用率達85%以(yǐ)上(shàng)。到(dào)2015年,培育3—4家産值超50億元企業,産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,部分技術達到(dào)國(guó)際先進水平,産業體系基本形成。到(dào)2020年,形成完整的(de)産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産業鏈,産業化水平較高。

 

(八)節能環保服務業培育工程。

依托合肥、蚌埠、蕪湖市良好的(de)節能環保服務業基礎和(hé / huò)産業綜合發展優勢,着力打造3個(gè)節能環保服務業基地(dì / de)。大(dà)力發展合同能源管理,積極組織省内有條件、有市場、有技術的(de)節能服務公司申請國(guó)家級備案,形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示範效應明顯、國(guó)内影響力大(dà)、具有較強競争力的(de)大(dà)型節能服務企業。扶持一(yī / yì /yí)批中小企業,鼓勵和(hé / huò)支持本地(dì / de)企業發展,形成節能環保工程設計、施工和(hé / huò)運營總包服務産業鏈。在(zài)合肥、蕪湖等市探索建設節能量、碳排放權、排污權交易市場,積極開展交易試點。到(dào)2015年,在(zài)國(guó)家備案的(de)節能服務企業達到(dào)100家,節能環保服務業産值超過150億元。到(dào)2020年,節能環保服務業水平位于(yú)全國(guó)前列。

專欄4 節能環保産業基地(dì / de)

到(dào)2020年,拟建成2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在(zài)全國(guó)具有較大(dà)影響力和(hé / huò)較強競争優勢的(de)節能環保産業基地(dì / de)。其中,節能裝備研發制造産業基地(dì / de)4個(gè),環保裝備研發産業基地(dì / de)2個(gè),節能環保汽車研發和(hé / huò)生産基地(dì / de)2個(gè),節能環保家電産業發展基地(dì / de)3個(gè),半導體照明研發和(hé / huò)生産基地(dì / de)2個(gè),國(guó)家“城市礦産”示範基地(dì / de)4個(gè),金屬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産業基地(dì / de)2—3個(gè),煤礦資源綜合利用産業基地(dì / de)2個(gè),稭稈綜合利用産業基地(dì / de)1個(gè),節能環保服務業基地(dì / de)3個(gè)。

五、保障措施

(一(yī / yì /yí))加大(dà)政策支持。

落實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我省對節能環保産業發展的(de)财政支持政策,整合現有省級專項資金,加強财政資金引導,采用補助、獎勵、貼息等方式,支持節能環保技術進步、成果轉化和(hé / huò)産業發展。研究制訂促進節能環保産業發展的(de)激勵政策,完善節能環保産業發展獎勵機制。落實國(guó)家和(hé / huò)我省節能、節水、環境保護、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。落實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稅收優惠政策。大(dà)力實施國(guó)家支持節能環保産品應用相關政策,引導并鼓勵居民使用節能環保産品。加強政府引導,采取多種政策手段,支持形成多元化的(de)社會投融資機制。構建投融資平台,引導各類創業投資、股權投資和(hé / huò)民間投資加大(dà)對節能環保建設投入。加強國(guó)際合作,積極探索和(hé / huò)拓展利用外資的(de)新形式,鼓勵和(hé / huò)引導外資進入節能環保産業領域。加快設立多層次信用擔保體系,落實特許經營權、收費權質押貸款。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(de)骨幹企業通過上(shàng)市、發行企業債、中期票據和(hé / huò)短期融資券等方式籌集資金。

(二)完善法規制度。

完善節能環保法規政策體系,加快推動出(chū)台《安徽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》等地(dì / de)方性法規,完善相關配套規定。研究制訂節能環保産品消費扶持政策,通過财政補貼、家電下鄉等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節能環保産品。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律、法規和(hé / huò)标準,加快出(chū)台節能環保相關地(dì / de)方标準,構建節能環保技術産品标準體系,鼓勵有條件的(de)企業參與制訂國(guó)家、行業及地(dì / de)方節能環保标準和(hé / huò)技術規範。認真執行節能産品、環境标志産品政府采購政策,加大(dà)政府節能環保産品采購力度。加強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(hé / huò)審查制度。建立健全節能、資源綜合利用、環保産品認證體系,建立和(hé / huò)完善再制造産品标識管理制度。整頓和(hé / huò)規範節能環保市場秩序,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,嚴格規範企業行爲(wéi / wèi),完善各類節能環保資質認定和(hé / huò)特許經營權制度,爲(wéi / wèi)節能環保産業發展創造良好的(de)市場環境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,利用行規行約加強行業自律。加強節能環保工程設計、監理和(hé / huò)節能環保産品标準化與質量監督管理。

(三)強化科技支撐。

注重引進技術的(de)消化吸收和(hé / huò)創新。通過合資、合作、直接引進等多種形式引入國(guó)内外先進節能環保技術,在(zài)消化吸收和(hé / huò)創新的(de)基礎上(shàng),進行綜合集成和(hé / huò)應用開發。加快節能環保企業的(de)技術改造,促進節能環保産品的(de)升級換代,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(de)核心技術和(hé / huò)主導産品。優先支持重點企業建立一(yī / yì /yí)批省級以(yǐ)上(shàng)節能環保重點工程實驗室、工程(技術)研究中心、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。建立企業牽頭組織、高等院校和(hé / huò)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(de)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,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。通過實施重點工程,在(zài)重點節能環保領域,培育和(hé / huò)壯大(dà)一(yī / yì /yí)批産業特色突出(chū)、具有核心競争力、帶動能力強的(de)大(dà)型企業集團。

(四)加快人(rén)才培養。

以(yǐ)創新平台和(hé / huò)項目爲(wéi / wèi)依托,加大(dà)人(rén)才培養、選拔和(hé / huò)引進的(de)力度,彙聚一(yī / yì /yí)批節能環保領域具有國(guó)内領先水平的(de)學科帶頭人(rén)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内外優秀人(rén)才。依托骨幹企業,造就(jiù)一(yī / yì /yí)支工程技術、經營管理、資本運營人(rén)才和(hé / huò)企業家隊伍。引導企業建立和(hé / huò)完善有利于(yú)優秀人(rén)才發展的(de)收入分配制度,完善技術參股、入股等産權激勵機制。支持高等院校加強節能環保相關學科建設,鼓勵院校和(hé / huò)企業共建教育實習基地(dì / de),培養複合型節能環保人(rén)才。完善節能環保專業技術人(rén)員繼續教育制度,加強政策法規、産業标準、職業技能和(hé / huò)管理等培訓工作。通過委托培養或補貼的(de)形式培養各類人(rén)才。

(五)開展示範引導。

綜合運用政府投入、稅收優惠等政策和(hé / huò)社會化投融資機制,近期重點加強節能環保産業化示範基地(dì / de)建設,發揮示範引導和(hé / huò)典型帶動作用,着力推進節能環保産業發展。重點支持節能環保裝備制造、半導體照明、“城市礦産”、産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以(yǐ)及節能環保服務業等産業化示範基地(dì / de)建設。發揮大(dà)項目帶動大(dà)産業發展的(de)作用,加快建立節能環保産業重點項目庫,超前謀劃、儲備一(yī / yì /yí)批重大(dà)項目,圍繞産業發展重點領域,每年重點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批重大(dà)項目。抓住國(guó)家支持節能環保産業發展的(de)有利時(shí)機,積極争取重大(dà)項目在(zài)我省布局。積極探索建立節能量、碳排放權、排污權有償使用和(hé / huò)市場交易機制。

六、組織實施

成立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、省有關部門組成的(de)節能環保産業發展協調小組,明确職責分工,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,加強協調配合,确保本規劃順利實施。各市要(yào / yāo)按照規劃确定的(de)目标和(hé / huò)發展重點,結合當地(dì / de)實際,抓緊制定三年實施計劃,推進節能環保産業發展。

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環境保護廳要(yào / yāo)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(de)跟蹤分析和(hé / huò)監督檢查,及時(shí)開展後評估,針對規劃實施中出(chū)現的(de)新情況、新問題,适時(shí)提出(chū)解決辦法,重大(dà)問題及時(shí)向省政府報告。

上(shàng)一(yī / yì /yí)篇:中華人(rén)民共和(hé / huò)國(guó)特種設備安全法
下一(yī / yì /yí)篇:從電爐煉鋼成本看廢鋼現狀